伊莉討論區

標題: 002影響世界歷史100位名人~艾薩克•牛頓 [打印本頁]

作者: =波士頓=    時間: 2010-12-19 08:07 PM     標題: 002影響世界歷史100位名人~艾薩克•牛頓

轉載~

002影響世界歷史100位名人~艾薩克·牛頓
艾薩克·牛頓爵士,FRSSir 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英語發音[ˈaɪzək ˈnjuːt])[儒略曆1642年12月25日1727年3月20日]是一位英格蘭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鍊金術士。他在1687年發表的論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裡,對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進行了描述。這些描述奠定了此後三個世紀裡物理世界的科學觀點,並成為了現代工程學的基礎。他通過論證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與他的重力理論間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體與天體的運動都遵循著相同的自然定律;為太陽中心說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並推動了科學革命
在力學上,牛頓闡明了動量角動量守恆的原理。在光學上,他發明了反射式望遠鏡,並基於對三稜鏡發散成可見光譜的觀察,發展出了顏色理論。他還系統地表述了冷卻定律,並研究了音速
在數學上,牛頓與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分享了發展出微積分學的榮譽。他也證明了廣義二項式定理,提出了「牛頓法」以趨近函數的零點,並為冪級數的研究作出了貢獻。
2005年,英國皇家學會進行了一場「誰是科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的民意調查,在被調查的皇家學會院士和網民投票中,牛頓被認為比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更具影響力。
生平
早年生活
按照現行公曆1643年1月4日,艾薩克·牛頓出生於英格蘭林肯郡鄉下的一個小村落埃爾斯索普村埃爾斯索普莊園。在牛頓出生之時,英格蘭並沒有採用教宗的最新曆法,因此他的生日被記載為1642年聖誕節。牛頓出生前三個月,他同樣名為艾薩克的父親才剛去世。由於早產的緣故,新生的牛頓十分瘦小;據傳聞,他的母親漢娜·艾斯庫(Hannah Ayscough)曾說過,牛頓剛出生時小得可以把他裝進一誇脫馬克杯中。當牛頓3歲時,他的母親改嫁並住進了新丈夫巴納巴斯·史密斯(Barnabus Smith)牧師的家,而把牛頓託付給了他的外祖母瑪傑里·艾斯庫(Margery Ayscough)。年幼的牛頓不喜歡他的繼父,並因母親嫁給他的事而對母親持有一些敵意,牛頓甚至曾經「威脅我的繼父與生母,要把他們連同房子一齊燒掉……」
據《大數學家》(Men of MathematicsE·T·貝爾E.T. Bell)著)和《數學史介紹》(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H·伊夫斯H. Eves)著)兩書記載:「牛頓在鄉村學校開始學校教育的生活,後來被送到了格蘭瑟姆國王中學,並成為了該校最出色的學生。在國王中學時,他寄宿在當地的藥劑師威廉·克拉克(William Clarke)家中,並在19歲前往劍橋大學求學前,與藥劑師的繼女安妮·斯托勒(Anne Storer)訂婚。之後因為牛頓專註於他的研究而使得愛情冷卻,斯托勒小姐嫁給了別人。據說牛頓對這次的戀情保有一段美好的回憶,但此後便再也沒有其他的羅曼史,牛頓也終生未娶。」
不過據和牛頓同時代的友人威廉·斯蒂克利William Stukeley)所著的《艾薩克·牛頓爵士生平回憶錄》(Memoirs of Sir Isaac Newton's Life)一書的描述,斯蒂克利在牛頓死後曾訪問過文森特(Vincent)夫人,也就是當年牛頓的戀人斯托勒小姐。文森特夫人的名字叫做凱瑟琳,而不是安妮,安妮是她的妹妹(參見Arthur Storer),而且夫人僅表示牛頓當年寄宿時對她只不過是「懷有情愫」的程度而已。
從12歲左右到17歲,牛頓都在國王中學學習,在該校圖書館的窗台上還可以看見他當年的簽名。他曾從學校退學,並在1659年10月回到埃爾斯索普村,因為他再度守寡的母親想讓牛頓當一名農夫。牛頓雖然順從了母親的意思,但據牛頓的同儕後來的敘述,耕作工作讓牛頓相當不快樂。所幸國王中學的校長亨利·斯托克斯(Henry Stokes)說服了牛頓的母親,牛頓又被送回了學校以完成他的學業。他在18歲時完成了中學的學業,並得到了一份完美的畢業報告。
1661年6月,他進入了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在那時,該學院的教學基於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但牛頓更喜歡閱讀一些笛卡兒等現代哲學家以及伽利略哥白尼克卜勒天文學家更先進的思想。1665年,他發現了廣義二項式定理,並開始發展一套新的數學理論,也就是後來為世人所熟知的微積分學。在1665年,牛頓獲得了學位,而大學為了預防倫敦大瘟疫而關閉了。在此後兩年裡,牛頓在家中繼續研究微積分學光學萬有引力定律
中年生活
數學
大多數現代歷史學家都相信,牛頓與萊布尼茨獨立發展出了微積分學,並為之創造了各自獨特的符號。根據牛頓周圍的人所述,牛頓要比萊布尼茨早幾年得出他的方法,但在1693年以前他幾乎沒有發表任何內容,並直至1704年他才給出了其完整的敘述。其間,萊布尼茨已在1684年發表了他的方法的完整敘述。此外,萊布尼茨的符號和「微分法」被歐洲大陸全面地採用,在大約1820年以後,英國最終採用了該方法,而之前英國出於各種原因是僅有使用牛頓的微積分體系的國家。萊布尼茨的筆記本記錄了他的思想從初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而在牛頓已知的記錄中只發現了他最終的結果。牛頓聲稱他一直不願公布他的微積分學,是因為他怕被人們嘲笑。牛頓與瑞士數學家尼古拉·法西奧·德丟列Nicolas Fatio de Duillier)的聯繫十分密切,後者一開始便被牛頓的重力定律所吸引。1691年,德丟列打算編寫一個新版本的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但從未完成它。一些研究牛頓的傳記作者認為他們之間的關係可能存在愛情的成分。不過,在1694年這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冷卻了下來。在那個時候,德丟列還與萊布尼茨交換了幾封信件。
1699年初,皇家學會(牛頓也是其中的一員)的其他成員們指控萊布尼茨剽竊了牛頓的成果,爭論在1711年全面爆發了。牛頓所在的英國皇家學會宣布,一項調查表明了牛頓才是真正的發現者,而萊布尼茨被斥為騙子。但在後來,發現該調查評論萊布尼茨的結語是由牛頓本人書寫,因此該調查遭到了質疑。這導致了激烈的牛頓與萊布尼茨的微積分學論戰,並破壞了牛頓與萊布尼茨的生活,直到後者在1716年逝世。
牛頓的一項被廣泛認可的成就是廣義二項式定理,它適用於任何冪。他發現了牛頓恆等式、牛頓法,分類了立方面曲線(兩變數的三次多項式),為有限差理論作出了重大貢獻,並首次使用了分式指數和坐標幾何學得到丟番圖方程式的解。他用對數趨近了調和級數的部分和(這是歐拉求和公式的一個先驅),並首次有把握地使用冪級數和反轉(revert)冪級數。他還發現了π的一個新公式。
他在1669年被授予盧卡斯數學教授席位。在那一天以前,劍橋或牛津的所有成員都是經過任命的聖公會牧師。不過,盧卡斯教授之職的條件要求其持有者不得活躍於教堂(大概是如此可讓持有者把更多時間用於科學研究上)。牛頓認為應免除他擔任神職工作的條件,這需要查理二世的許可,後者接受了牛頓的意見。這樣避免了牛頓的宗教觀點與聖公會信仰之間的衝突。
光學
1670年1672年,牛頓負責講授光學。在此期間,他研究了光的折射,表明稜鏡可以將白光發散為彩色光譜,而透鏡和第二個稜鏡可以將彩色光譜重組為白光。
他還通過分離出單色的光束,並將其照射到不同的物體上的實驗,發現了色光不會改變自身的性質。牛頓還注意到,無論是反射、散射或發射,色光都會保持同樣的顏色。因此,我們觀察到的顏色是物體與特定有色光相合的結果,不是物體產生顏色的結果。(更多的細節,參看牛頓的色彩理論。)
從這項工作中,他得出了如下結論:任何折射式望遠鏡都會受到光散射成不同顏色的影響,並因此發明了反射式望遠鏡(現稱作牛頓式反射望遠鏡)來迴避這個問題。他自己打磨鏡片,使用牛頓環來檢驗鏡片的光學品質,製造出了優於折射式望遠鏡的儀器,而這都主要歸功於其大直徑的鏡片。1671年,他在皇家學會上展示了自己的反射式望遠鏡。皇家學會的興趣鼓勵了牛頓發表他關於色彩的筆記,這在後來擴大為《光學》(Opticks)一書。但當羅伯特·虎克批評了牛頓的某些觀點後,牛頓對其很不滿並退出了辯論會。兩人自此以後成為了敵人,這一直持續到虎克去世。
牛頓認為光是由粒子或微粒組成的,並會因加速通過光密介質而折射,但他也不得不將它們與聯繫起來,以解釋光的衍射現象。而其後世的物理學家們則更加偏愛以純粹的光波來解釋衍射現象。現代的量子力學光子以及波粒二象性的思想與牛頓對光的理解只有很小的相同點。
1675年的著作《解釋光屬性的解說》(Hypothesis Explaining the Properties of Light)中,牛頓假定了以太的存在,認為粒子間力的傳遞是透過以太進行的。不過牛頓在與神智學亨利·莫爾(Henry More)接觸後重新燃起了對鍊金術的興趣,並改用源於赫密斯神智學(Hermeticism)中粒子相吸互斥思想的神秘力量來解釋,替換了先前假設以太存在的看法。擁有許多牛頓鍊金術著作的經濟學大師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曾說:「牛頓不是理性時代的第一人,他是最後的一位鍊金術士。」但牛頓對鍊金術的興趣卻與他對科學的貢獻息息相關,而且在那個時代鍊金術與科學也還沒有明確的區別。如果他沒有依靠神秘學思想來解釋穿過真空的超距作用,他可能也不會發展出他的重力理論。(參見艾薩克·牛頓的神秘學研究
1704年,牛頓著成《光學》,其中他詳述了光的粒子理論。他認為光是由非常微小的微粒組成的,而普通物質是由較粗微粒組成,並推測如果通過某種鍊金術的轉化「難道物質和光不能互相轉變嗎?物質不可能由進入其結構中的光粒子得到主要的動力(Activity)嗎?牛頓還使用玻璃球製造了原始形式的摩擦靜電發電機
力學和重力
1679年,牛頓重新回到力學的研究中:重力及其對行星軌道的作用、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與虎克弗拉姆斯蒂德在力學上的討論。他將自己的成果歸結在《物體在軌道中之運動》(1684)一書中,該書中包含有初步的、後來在《原理》中形成的運動定律。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現常簡稱作《原理》)在埃德蒙·哈雷的鼓勵和支持下出版於1687年7月5日。該書中牛頓闡述了其後兩百年間都被視作真理的三大運動定律。牛頓使用拉丁單詞「gravitas」(沉重)來為現今的重力(gravity)命名,並定義了萬有引力定律。在這本書中,他還基於波義耳定律提出了首個分析測定空氣中音速的方法。
由於《原理》的成就,牛頓得到了國際性的認可,並為他贏得了一大群支持者:牛頓與其中的瑞士數學家尼古拉·法西奧·德丟列建立了非常親密的關係,直到1693年他們的友誼破裂。這場友誼的結束讓牛頓患上了神經衰弱
晚年生活
牛頓在1690年代寫了很多處理聖經的文字解釋的宗教小冊子。Henry More的宇宙信仰和拒絕笛卡兒二元論影響了牛頓的宗教觀念。在他發給約翰·洛克的一個從未發表的手稿中,他爭議了三位一體的存在性。晚年著作—《The Chronology of Ancient Kingdoms Amended》(1728)和《Observations Upon the Prophecies of Daniel and the Apocalypse of St. John》(1733)—在他死後發表。他還把大量時間投入了鍊金術。
牛頓在1689年1690年1701年還是英格蘭議會的成員,但是他唯一有記錄的議案是抱怨議會廳的寒冷氣流並要求關閉窗戶。
牛頓在1696年遷移到了倫敦去作皇家鑄幣廠的監管,他必須通過了當時的財政大臣Charles Montagu的提攜才能得到這個職位。他主持了英格蘭最大的貨幣重鑄工作,某種程度上是步了Master Lucas的後塵(並保住了埃德蒙·哈雷在臨時切斯特分部的代理審計員工作)。牛頓可能是在Lucas於1699年死後最知名的鑄幣廠監管,他一直把持這個職位到死。這種職位一般都是閒職,但牛頓卻非常認真的對待,在從他在劍橋的職務於1701年退休之後,在改革對低成色貨幣和偽幣的流通和懲罰上鍛煉了他的能力。作為鑄幣廠監管牛頓在1717年通過安妮女王法案創立了在金幣和銀幣之間的聯繫,非正式的把英鎊錢幣從銀本位轉移到了金本位;這在當時是重大的改革,相當程度的增加英格蘭的財富和穩定。由於他在鑄幣廠的工作表現,而不是由於他早年對科學的貢獻,1705年安妮女王授予牛頓爵士身份。
牛頓是在1703年成為皇家學會會長,同時也是法國科學院的會員。在他在皇家學會的位置上,由於過早的出版了已經用在他的研究中的Flamsteed的星圖,牛頓和天文學家John Flamsteed成為仇敵。
牛頓在1727年3月31日[儒略曆: 1727年3月20日]死於倫敦,被安葬於威斯敏斯特教堂。他的半親外甥女Catherine Barton Conduitt在他於倫敦哲麥街的住宅中充當他在社交事務中的女主人;依據在她從天花中康復的時候他給她的信,他是她的「深愛她的舅舅」。儘管牛頓沒有孩子,並已經剝奪了給親屬的很多財產,他實際上死時沒有遺囑。
在他死後,在牛頓身體內發現了大量水銀,可能是他研究鍊金術所導致的。汞中毒可能解釋牛頓晚年的一些怪異行徑。
宗教觀點
雖然運動定律與萬有引力是牛頓最著名的發現,他卻反對用它們來將宇宙解釋為一部純粹的機器,譬如一座大鐘。他說:「重力解釋了行星的運動,但卻不能解釋誰讓行星運動起來的。上帝統治萬物,知曉所有做過和能做的事。」
儘管擁有科學上的名望,牛頓在《聖經》與早期教會父老上的研究也是值得注意的。牛頓寫作了一些聖經批判的作品,最著名的就是《兩處著名聖經訛誤的歷史變遷》。牛頓還擺放了一座與傳說日期公元33年4月3日相符的耶穌·基督受難像。他亦嘗試,但未成功地,去尋找《聖經》中隱藏的消息(參看聖經密碼)。
牛頓可能拒絕了教會的三位一體教義。在少數的觀點裡,T·C·普菲岑邁爾(T.C. Pfizenmaier)認為他更像是持有東方東正教三位一體觀,而不是西方天主教聖公會和大部分新教的觀點。在他的時代裡,牛頓(與不少活躍於皇家學會查理二世宮廷的人士一樣)被指是玫瑰十字會的會員
在他的一生中,牛頓寫作了比自然科學更多的在宗教學著述。他相信一個理性的主觀世界(immanent world),但他卻拒絕萊布尼茨和巴魯赫·斯賓諾莎深信的萬物有生論。因此,有序且動態的(ordered and dynamically informed)宇宙可以被理解,而且必須以主動的理性(active reason)去理解,但是這個完美且註定中的宇宙,必須有規律地運行。
牛頓在宗教思想上的影響
牛頓與羅伯特·波義耳機械論學說被理性主義作者提升成了泛神論狂熱論的一個可行替代選項,並為東正教傳教士與宗教自由主義(Latitudinarian)一類的異見傳教士有保留地接受了。這樣,科學的清晰簡潔,使得無論是在迷信者還是無神論者中,均無人可以企及,亦無人可以駁斥之。而與之同時,英國自然神論者的第二波浪潮使用了牛頓的發現來論證「自然宗教」的可能性。
波義耳的機械論宇宙觀給出了不利於啟蒙時代前的「魔法思想」和基督教神秘元素存在基礎的抨擊。牛頓通過數學證明的方式完善了波義耳的思想,並且,也許更重要的一點是,它們的普及也是非常成功的。打比方說,如果原來的世界是干涉主義的上帝所統治之世界的話,那麼牛頓就將它變成了用理性及普遍原理進行設計的上帝所創造之世界。這些原理讓每個人都能去獲取知識,讓每個人都能在此生此世積極地追求自身目標,並讓每個人都能用自身的理性力量來完善自我。
牛頓把上帝視作造物的大師,認為在面對著所有生物之宏偉時,祂的存在不容否認。但他的上帝觀產生了無法預見的神學結果,如同萊布尼茨指出的那樣,上帝現在已經完全地從世界事務中隱退了:對干涉的需要只會證明上帝作品中的一些瑕疵,而這對一個完美且全能的造物主來說是不可能的事。萊布尼茨的神正論(theodicy)將上帝與參與祂的創造物的行為中分離開,從而消除了上帝在「罪惡問題」中承擔的責任。於是,對世界的理解便降低到了個體原因的水平,而人類,如同奧多·馬誇德(Odo Marquard)所認識的那樣,應為修正和消滅罪惡承擔責任。
從另一方面說,宗教自由主義和牛頓學說的思想對千禧年主義的產生具有深遠的影響。千禧年主義是一個相信機械論宇宙觀的宗教派別,但其在實際上與狂熱論和神秘論如出一轍。啟蒙運動為了消滅它而與之進行了艱苦的鬥爭。
世界末日的觀點
末世論
1704年的一本手稿中,牛頓描述了他試圖從《聖經》中提取出科學的資訊,據他估計,世界將不會在2060年前終結。在預言中他說道:「我提到的這點並沒有斷言終結的時間,而是為那些頻繁預測終結時間的空想者們輕率的臆說畫上句號,每當他們的預言失敗時,便給神聖的預言帶來了恥辱。」
牛頓與偽幣
作為皇家鑄幣廠的主管官員,牛頓估計大約有20%的硬幣是偽造的。偽造貨幣在英國大逆罪,會被處以車裂的極刑。儘管這樣,為那些惡名昭著的罪犯定罪是異常困難的;不過,事實證明牛頓勝任這項任務。
他通過掩飾自己的身份而搜集了許多證據,並公之於酒吧客棧裡。英國的法律保留了古老且麻煩的習慣,以給起訴設置必要的障礙,並將政府部門從司法中分離開來。牛頓為此當上了太平紳士,並在1698年6月到到1699年聖誕節間引導了對200名證人、告密者和嫌疑犯的交叉訊問。牛頓最後得以勝訴,並在1699年2月執行了10名罪犯的死刑。
也許牛頓最偉大的勝利是以國王法律代理人的身份與威廉·查洛納(William Chaloner)對質。查洛納密謀策動一起假的天主教陰謀活動,然後檢舉那些不幸被他誘騙來的共謀者。在向國會的請願中,查洛納控告鑄幣廠有償地將工具提供給了造偽幣者,並請求國會允許他檢查鑄幣廠的生產過程以證明他的控告。他還請求國會採納他所謂的「無法偽造的造幣過程」,以及同時打擊假幣的計劃。牛頓被激怒了,並開始著手調查,以查出查洛納做過的其他事。在調查中,牛頓發現查洛納參與了偽幣製造。他立即起訴了查洛納,但查洛納先生在高層有一些朋友,因此他被無罪釋放了,這讓牛頓感到不滿。在第二次起訴中,牛頓提供了確鑿的證據,並成功地使查洛納被判處大逆罪。1699年3月23日,查洛納在泰伯恩行刑場被車裂。
啟蒙運動的哲學家
啟蒙運動的哲學家門選擇了科學先驅的一小段歷史——主要是伽利略、波義耳和牛頓——作為他們將自然自然法則的單獨概念應用於當時每處物理和社會領域的指南和保證。在此方面,歷史的啟示與建構於其上的社會結構不容廢棄。
牛頓基於自然和可理性認知法則的宇宙觀,促成了啟蒙運動意識形態的萌芽。洛克和伏爾泰將自然法則的概念應用於政治系統中,以提倡固有的權利;重農主義者亞當·史密斯心理學利己主義的自然概念應用於經濟系統中;而社會學家則批評當時的社會秩序,以試圖讓歷史融入進步的自然模型裡。蒙博多塞繆爾·克拉克則抵制牛頓的原理,但在後來為了使之與他們強烈的自然宗教觀點一致而合理化了它。
牛頓運動定律
著名的三大運動定律:
牛頓第一定律(亦稱慣性定律)指出,一個靜止狀態的物體趨向於保持靜止狀態,而在勻速運動中的物體趨向於保持勻速狀態,除非受到淨外力的作用。
牛頓第二定律指出,作用於一個物體上的作用力F等於其動量p隨時間的變化率。在數學上,可寫成 。假定式中的質量為常量,則可消去 的第一項。將加速度定義為 ,則可得出著名的等式 。這說明了一個物體的加速度與作用在物體上的淨力成正比,與其質量成反比。在米-千克-秒的度量衡系統下,質量的單位為千克,加速度為米每二次方秒,力為牛頓(為紀念他而命名)。
牛頓第三定律指出,每個作用力都有一個等值反向的反作用力。
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F和反作用力F´,沿同一直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
牛頓的蘋果
「牛頓視蘋果落地 沉思裡的驚鴻一現道來:我不願耗費心思向世人解釋 無論以何種先賢之信條抑或計算之結果 地球圍繞太陽旋轉 乃「重力」所致之普遍現象此亦凡人所能理解之境 自亞當,自蘋果之墮」
一則著名的故事稱,牛頓在受到一顆從樹上掉落的蘋果啟發後,闡示出了他的萬有引力定律。漫畫作品更認為,掉落的蘋果正好砸中了牛頓的腦門,它的碰撞讓他不知何故地明白了重力。約翰·康杜特(John Conduitt),牛頓在皇家造幣廠時的助理及牛頓外甥女的丈夫,在他有關牛頓生活的著述中提到了這件事:
1666年,他再次離開了劍橋大學,回到了住在林肯郡的母親身邊。當他在一座花園中沉思散步時,他突然想到重力(它的作用讓一顆蘋果從樹上掉到地上)不會僅局限於地球周圍的有限距離裡,而會延伸到比平常認為的更遠的地方。他自言自語道,為什麼不和月亮一樣高呢——如果這樣,一定會對她的運動產生影響——也許可以讓她保持在她的軌道上,於是他開始計算那樣的假設會產生怎樣的效果。
問題不在於重力是否存在,而在於它是否能從地球延伸到如此遠,還能夠成為保持月球在軌道運行的力。牛頓發現,如果讓該力隨距離的平方反比而減少,所計算出的月球軌道周期能與真實情況非常好地吻合。他猜想同樣的力也導致了其他的軌道運動,並因此將之命名為「萬有引力」。
同時代的作家威廉·斯蒂克利(William Stukeley)牧師在他的《艾薩克·牛頓爵士生平回憶錄》(Memoirs of Sir Isaac Newton's Life)中記錄了1726年4月15日他在肯辛頓與牛頓的一次談話,在該次談話中,牛頓回憶了「從前,重力的概念進入了他的腦海。在他正在沉思時,蘋果的下落引起了他的思考。為什麼蘋果總會垂直地落在地上,他心中想到。為什麼就不能走側面或者向上升,卻永遠地朝向地球的中心。」相似的說法還出現在伏爾泰的著述《Essay on Epic Poetry》(1727)中:「艾薩克·牛頓爵士在他的花園裡散步,首次想到了他的重力體系,接著便看見一顆蘋果從樹上掉下。」
這些描述都可能誇大了牛頓本人自己敘述的在家(埃爾斯索普莊園)裡靠窗坐著時,看見蘋果從樹上掉落的故事。
許多棵樹都被稱作是牛頓所描述的「那」棵蘋果樹。牛頓的母校國王中學表示當年該樹是這所學校買來的,在一些年後被連根拔起運到了校長的花園中。而當今擁有埃爾斯索普莊園所有權的國民信託的職員則認為在他們花園中的那棵樹正是牛頓所描述的那棵。原來那棵樹的一棵後代現在還能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大門外看見,它位於牛頓當年居住並從事研究的屋子下面。
1983年美國公共廣播公司播出了一集關於牛頓的蘋果的電視教育節目。
名言
法國數學家約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日常常說牛頓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天才,他還曾經評價牛頓是「最幸運的人,因為我們無法再找到另一個世界系統來確立。」英格蘭詩人亞歷山大·蒲柏被牛頓的造詣所感動,寫下了這一著名的詩句:自然和自然律隱沒在黑暗中;神說,讓牛頓去吧!萬物遂成光明。
有觀點認為牛頓本人對他自己的成就非常謙遜,1676年,在他寫給羅伯特·虎克的一封信中出現了一句名言: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歷史學家們通常認為,上述的這句名言其實是牛頓對身材矮小且駝背的虎克的攻擊,而不含有——或除此外不含有——謙遜的意味:當時兩人正處在一場關於誰發現了光學的爭論中。後一個解釋也符合他其他的有爭議發現——譬如上文中提到的誰發現了微積分學的討論。而在後來的一篇關於牛頓的傳記中:我不知道這個世界會如何看我,但對我自己而言我僅僅是一個在海邊嬉戲的頑童,為時不時發現一粒光滑的石子或一片可愛的貝殼而歡喜,可與此同時對我面前的偉大的真理的海洋熟視無睹。
牛頓的著述
流數法》(Method of Fluxions,1671)
《Of Natures Obvious Laws & Processes in Vegetation》(1671–75)有關鍊金術未完成的作品
物體在軌道中之運動》(De Motu Corporum in Gyrum,1684)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1687)
光學》(Opticks,1704)
作為鑄幣廠主管的報告》(Reports as Master of the Mint,1701-1725)
廣義算術》(Arithmetica Universalis,1707)
《簡編年史》(Short Chronicle)、《世界之體系》(The System of the World)、《光學講稿》(Optical Lectures)、《古王國年表,修訂》(The Chronology of Ancient Kingdoms, Amended)和《De mundi systemate》在他死後的1728年出版。
兩處著名聖經訛誤的歷史變遷》 (An Historical Account of Two Notable Corruptions of Scripture,1754)


前任:
艾薩克·巴羅
劍橋大學盧卡斯教授
1669
-1702
繼任:
威廉·惠斯頓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www.tast.eyny.com/) Powered by Discuz!